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医专业 > 中医方剂 > 常用方剂 > 驱虫剂 > 乌梅丸
编号:13352099
乌梅丸证新识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9年4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061期
     乌梅丸证的病机有阳虚阴寒内盛和相火内郁化热两方面,故形成了寒热错杂的病机。

    乌梅丸证的病机为肝阳虚夹有郁火,肝阳虚为主要矛盾,郁火为次要矛盾。此种郁火并非必在膈上或胃中,可以流窜全身。故不可囿于上热下寒说,按图索骥式地机械运用乌梅丸。

    乌梅丸是《伤寒论》厥阴篇之主方,书中仅言其用于驱蛔、下利,但对于内、外、妇、儿科等多种疾病,此方均有大用。笔者临床常用此方,故试探讨寒热并用之乌梅丸机理及其所主病证。

    乌梅丸证病机通识

    《伤寒论》厥阴一篇,病理深邃,最难疏解。乌梅丸为厥阴篇之总方,历代医家皆喜研习,其认识大致可归纳为三。

    安蛔论

    蛔虫有“得酸则静、得苦则下、得辛则伏”的特性,而乌梅丸酸苦辛同用,治疗蛔厥确有良效,因而后世奉为治蛔良方。然而据此把乌梅丸作为治蛔的专剂,则失之局限。陈元犀曰:“此为厥阴之总方,注家第谓蛔得酸则静,得辛则伏,得苦则下,犹浅视乎乌梅丸也。”柯韵伯指出“看厥阴诸证与本方相符,下之利不止,又与主久利句合,则乌梅丸为厥阴主方,非只为蛔厥之剂矣”。此外,他还指出:“仲景此方,本为厥阴诸证立法,叔和编于吐蛔条下,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,观其用药与诸证符合,岂只吐蛔一证耶!”《医宗金鉴》、章虚谷皆强调乌梅丸为厥阴正治之主方。可见安蛔论有其局限的一面,不利于在临床中灵活运用乌梅丸。

    上热下寒论

    有众多医家持“上热下寒”论,如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编《伤寒论译释》说:“本证总的说来,是膈上有热,肠中有寒”。其依据有两方面:一是据《伤寒论》366条厥阴病纲要: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二是依据乌梅丸方组成以方测证。但“上热下寒”之论表面看似有道理,实际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推敲:上热下寒证诊断指征是什么?仅凭病家主诉心中烦热、口渴口干、食入即吐、腹中冷、下利之典型表现判断吗?临床实难遇见。其“上热下寒”的舌象、脉象指征是什么?若热多是否即舌红、脉数有力?寒多是否舌淡、脉迟而无力?且热的位置在膈上拟或胃中,寒的位置在胃中拟或肠中?可见“上热下寒”之论最易为人接受,却经不起推敲,是目前制约乌梅丸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。笔者以为说乌梅丸的病机为寒热错杂尚可,说上热下寒却并不妥当 ......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,全文长 8667 字符